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濱州市不可或缺的支柱產業,不僅占據了全市五大產業集群的重要一席,更囊括了紡紗、織造、化纖、印染、家紡、服裝服飾以及產業用紡織品等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細分領域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多重挑戰,濱州市的紡織服裝業外貿市場如何危中尋機,實現更大的突破?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。 要強化政府支持。加強頂層設計,制定和完善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,包括稅收優惠、財政補貼、金融支持等方面,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、品牌建設、市場拓展等活動,提高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能力。完善基礎設施,發揮“濱海歐”“濱新歐”海鐵聯運班列、小清河復航、大高通用機場等交通優勢,加強與國際港口、機場等交通樞紐合作,開通更多的國際航線和物流通道,為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提供便利條件。優化營商環境,積極用好外貿綜合服務功能,借鑒青島市做法,成立跨境金融服務平臺,整合海關、稅務、信保等數據,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貿易融資全流程線上化。建立健全“走出去”企業的法律保護機制,搭建涉外法律服務供需對接實體平臺,完善涉外商事法律服務機制,強化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育,加強知識產權保護,為企業出海提供法律保障。 要加強產業協同。積極推進紡織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重塑,加強與同行業及上下游企業合作,共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,通過生產協同、產銷協同、產業協同,降低生產成本,實現資源共享、優勢互補,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。同時,跳出現有紡織業務板塊,向板材、型材、填充、合成纖維等業務方向發展,不斷延伸產業鏈條。積極搭建匯集生產商、批發商、零售商等企業生態的產業協同平臺,提供運行監測、分析研判、治理調控、企業服務、智能采購等全渠道產業服務,實現紡織產業“產供銷”一體化運營。 要堅持創新驅動。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加強與高校、科研機構合作,開展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,推動產品升級換代,開發具有功能性、環保性、智能化等特點的高端紡織品,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,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。推出獨具特色的消費前循環、消費后循環、韌皮纖維項目、紡織品到紡織品循環滌綸,用技術升級、產品差異化塑造產品競爭力。加快由傳統紡織向生命科學紡織、產業用紡織等領域延伸,依托愉悅科研優勢,推動人造血管、人造肌腱、人造皮膚等生物醫用紡織盡快實現產業化。“織”入DeepSeek大模型,在戰略決策、設計研發、車間管理、法務人力資源等方面提供智能化支持,推動企業從傳統的經驗驅動模式向數據驅動模式全面轉型。推動智能制造和綠色生產,建立低碳綠色工廠,利用可再生能源、環保節能技術,開發更多低碳環保產品。 要實施品牌戰略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,爭取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。對獲得國際質量獎的團隊或個人,加大獎勵力度。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化品牌戰略,組建紡織服裝品牌聯盟,設立自主品牌建設專項基金,鼓勵企業構建國際化品牌創意孵化、研發設計、營銷及售后服務體系,加快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知名終端消費品牌。積極實施文化紡織戰略,打造“文化+時尚”坐標,深化區域公共品牌建設。 要開拓多元市場。加大非洲、歐洲、東南亞和南美洲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,降低對歐美等傳統市場的依賴。探索在非洲、東南亞等國家建立生產基地,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政策優勢,搭建布局供應鏈、生產鏈,確保訂單穩定,降低生產成本。持續做好對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實質性支持,在人員往來、展會補助等方面給予政策鼓勵,發揮企業主體參與全球競爭的積極性。依托數字化工廠建設,對碳數據進行收集分析,為即將面臨的碳關稅挑戰提前布局,增強國際競爭優勢。 要提升經營能力。針對進出口關稅等不穩定因素影響,及時調整原料架構,尋求替代原棉,保證成品品質穩定和客戶溯源要求。密切關注國際貿易動態和政策變化,加強對國際市場研究分析,了解國際市場需求特點、貿易規則和政策法規,及時調整、制定科學合理的國際化經營戰略。適應新的商業邏輯,深入研究消費者和渠道變化,推動產品設計、供應鏈、銷售等變革,重新定義制造流程。同時,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,培養一批熟悉國際市場、掌握國際商務規則和語言技能的國際化人才,為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。 要加速通關效率。深入開展2025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,推進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服務模式創新,服務企業降本增效。推行“7X24小時”預約通關、提前申報、兩步申報等模式,縮短貨物滯港時間,降低物流成本。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,推動加強雙邊口岸合作,加快AEO互認進程,推動經營主體更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。促進跨境電商發展,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,加強海外倉建設。搭建全市海外倉智慧服務平臺,加強部門協同合作,通過政策賦能、金融護航、資源直連,助力外貿企業構建“出海前哨站”。